如何學好數學??
上完權證達人的節目後,得到一些回響,並與某些網友討論的非常開心。有一個媽媽的問題,是最讓我驚訝:如何讓小孩學好數學?
回想以前學數學的過程,分享給這位媽媽
其實訣竅不難,只有四點:
1. 每天做數學題目10題 (功力來源)
2. 同學尋求協助時,盡全力教會對方
(培養對數學的興趣,教會分享)
3. 考試時,勇於分享自己的答案
(培養榮譽感,哈!!)
4. 遇到一個好老師,可以分享"解題的思維",
而不只是分享解題的技巧 (好的老師)
1. 每天做數學題目10題
找一本與課程可以配合參考書,拿出來空白筆記本,從第一題開始做:
* 遮住答案
* 先抄題目
* 自己試著寫下過程與答案
* 不會的,再回去看參考書如何解答
* 然後,不看答案,再回去寫下過程與答案
* 不分假日,每天十題就好
這個重點在於:
要抄題目、自己寫答案、每日十題 與 不分假日。
抄題目的目的在於對題目的理解。
十題寫完,今日數學就學習完畢。
不要小看十題,有時只要30分鐘,有時卻要兩個小時以上。當持續一段時間後,會發現,自己的進度會超越學校的進度。不須管學校有沒有教,超越學校課程就超越,持續往下做,自己先行往前看。而成就感來源在於寫完一本筆記本,換另外一本新的,然後在筆記本編號。
這是為什麼上數學課時,幾乎在課堂上就可以100%吸收的原因。就算上課時打瞌睡(為表現自己的率性,融入同學),我也都可以完全吸收。不須理會考試的成績,成績只是這過程的最後表現而已;更不須理會同學的分數是否超越自己。
這樣重複一年半後,有一天會突然融會貫通,甚至可以自己串出大考的試題類型。若遇考試時不會,把類型一一套入,就知道如何解答了。
2. 同學尋求協助時,盡全力教會對方
盡自己能力教會同學,這個無私過程,感覺上是浪費時間,事實上卻是讓自己更牢記題目與答案過程。而且,同學的資質不一,講解方式不同,更訓練自己的表達與思考能力。我計算過,某些題目我教過30次以上。也是我繼續每日做十題的原動力。
其實,這過程中,最難教的同學是分數的加減乘除不會或因數分解不會。
若媽媽的小孩,對於這兩個領域不懂的話,建議先放棄目前的學校數學進度,花幾個星期培養這兩個能力,對於未來會有絕對的幫助。
其實,不會數學的,通常記憶力超好,教過最難教的同學,其實數學成績也還可以。他們說,就是背下來而已,後來還上考上台大
最近思考,我的數學腦袋與其他人有何不同,我發現,我對於數學是"圖像式"思考,
譬如
這個方程式,對我來說,不是一連串的XY,
在我腦中,它是個影像,當遇到數字時,數字會自動套上這個方程式。
所以無論題目是從前面考,中間考,後面考,都可以應付。這一點有點抽象,但每天做10題後,自然可以培養出這樣的能力
高二下我才體會,教同學的重要性:
有一天學校突然數學考試,原因是教育部要篩選數學資優生,學校要先篩選學生。結果題目一下來,題目很雜,連高一的都有。很多題目一看,我就知道答案,根本不用算,因為我教同學教到無形中背答案。我大約30分鐘就交卷,而分數下來後,連不認識我的數學老師看到我的分數(滿分),都以為學校出了一個數學資優生。哈!!
3. 考試時,勇於分享自己的答案
高中時,同學的認同是非常重要的,會有榮譽感出現,而榮譽感會驅使高中生繼續往前努力。考試分享,似乎不是個好教法,但卻是高中生榮譽感很重要的來源。
需要禁止的是自己看別人答案,而不需要禁止將自己將答案分享給他人。需要教育的是不可以讓學校抓到,而不是考試不分享。
誰不是這樣過來的。(這一點有點偏頗,環境不同,參考就好)
4. 遇到一個好老師,可以分享"解題的思維",而不只是分享解題的技巧
真的融會貫通是後來遇到一個好老師,他的數學課,不是強調解題技巧,而是解這個數學題的"思考模式"。他常強調:技巧不重要,只有學會思維才可以無敵。這一點有點抽象,我試著舉例:
譬如:
某一題,老師解釋這個題目因為是什麼型態,
所以他會想如果這樣解,行得通嗎?
如果不行,他會如何解? 為什麼
再不行,會利用甚麼方式? 為什麼
甚至,他會故意解不出來,回去讓同學想
以上大概是歷程,但重要的是第一點,後面就靠命運的安排好的路。就好像賺錢一樣,重點不在於錢,要專注是賺,是行動力、創造力。關注對的重點,自然水到渠成。
希望對這位媽媽一點點幫助,只要幫助小孩主動做到第一點就好。小孩會自己找到出路的。
雖然我沒走上教補數學老師行業,但是我對數學還是充滿熱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