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市老前輩說的技術線型---究竟是在看甚麼



答案就是"支撐"與"壓力"


這也是股市老前輩傳授的終極密訣



沒錯


不用懷疑


就是這四個字而已



但是這又延伸出另2個問題:


哪一個位置才是支撐?


哪一個位置才是壓力?



簡單來說


支撐點就是跌不下去的地方


壓力點就是漲不上去的地方


就是要從技術線型中找到這2個位置


來研判與推估盤勢的下一步走法



在技術派操盤手當中


有人喜歡用均線(MA)來界定支撐與壓力


如: 5,10,20,30日均線糾結向上的地方當作支撐點


同時將這些均線糾結向下的地方當作壓力點


均線的參數,可以自己設定


改為6,13,72日也可以


另外也有運用10條均線的方式 (5,10,15,20,25,30,35,40,45,50)


只是一般證券公司提供的看盤軟體很少有設到10條均線的程式




另外也有人喜歡用KD交叉的方式來界定支撐與壓力


像是以黃金交叉點作為支撐點


以死亡交叉作為壓力點


當然也會有人習慣運用MACD,心理線...等等


來標示自己看到的壓力與支撐


其它還有運用盤態,頸線等方式來界定支撐與壓力的方式



如上面所說:


支撐點是跌不下去的地方


壓力點就是漲不上去的地方


因此


當大盤指數或是股價即將碰到支撐點或壓力點價位時


就應該特別注意


看看指數或股價是一股作氣沖破壓力(支撐)?


還是再三徘徊反復試探?


有些講究氣勢的操盤手會注意這些小細節


因為"一盛二衰三氣竭"


就會影響接下來的線型走法



而更要注意的一點就是:


當壓力被沖破之後,就變成了支撐


當支撐被跌破後,就變成了壓力



當然有人也會質疑:


若是用均線,或是用MACD,KD等不同方式來界定支撐與壓力


可能會得到不同的數據


那...哪一個才是真的壓力與支撐呢?



我只能說 壓力與支撐沒有真假之分


只要運用同一個指標,


持續觀察就能"感受"出壓力與支撐的位置



壓力與支撐的最大運用


就是設定自己的獲利出場點與停損點


在自己的經驗上來說


這也是用來判斷持續加碼或斷然停損的最佳操作方式





轉貼來自

http://www.cash.com.tw/space-410-do-blog-id-648.html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ck 吳中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