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企業掏空手法看台灣GDP


由財報上的損益表與現金流表的關係:

 * 損益表看公司損益,一旦公司出貨開出發票或出貨單,此項交易紀錄即進入損益表。並增加應收帳款的會計科目。

 * 應收帳款收到錢,才會進入公司的現金的流量表。


獲利好,但應該帳款的不斷增加,表示公司一直呈現出貨,但現金卻收不回來的狀態。

此狀態,常常是公司掏空的重要的前期跡象

 

台灣的 GDP 算法在 2005 年有了改變,過去 GDP 計算是採「現金制」編算基礎,企業在海外獲利得實際匯回才算數,但 2005 年改採 IMF「權責制」統計基礎,只要企業帳上認列,不必匯回,也計入台灣的 GDP。

 

此GDP的算法,可以有效瞭解經營績效,但還需審視現金流量表,看現金是否回收。

事實上,海外獲利匯回台灣的現金,遠比權責制的統計差很多。

 

損益表有獲利,現金卻收不回來;台灣GDP成長再高,人民依然是月光一族,無感經濟發展。

目前預測的GDP,若換算為現金制,恐怕GDP早就為負數了。

 

應收帳款收不回來,企業會有作法;海外獲利回不來,政府該如何作為??

身為員工的我們,發現公司被掏空,我們又該如何因應?


2012/11/19 Rock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ck 吳中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